本文字数:2800 字
预计阅读时间:8分钟
本文根据知子花刘彬老师直播内容整理
疫情之下,孩子也好,家长也好,都有或多或少的压力。

其实,“不需要有那么大的能力,不需要花那么多的资源,我们也可以把养孩子这件事情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,变成不焦虑的父母。”
“可能孩子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高级补习班,不是什么才艺大比拼。他最需要的是当他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,你也可以拿一本书在旁边安静地陪着他。”
“当孩子觉得心情烦躁,当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没有勇气再继续学下去的时候,你能够在旁边说:‘没关系,孩子我们慢慢来,一定可以的。’”
一个坚定、自信、从容的家长,才是孩子最期待、最可依赖的榜样。家长稳住了,孩子们也就稳住了!
让我们听一听一位心理专家的声音:
新冠疫情是一场重大危机事件,这点毋庸置疑。一般在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过程中,有三大特点。

这三个特点会给我们带来心理压力,从而产生焦虑。
面对这样一个压力情境,人的身体有一个适应时期,这个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。

阶段一:冲击期
这个持续时间一般会很短,但是它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情绪,我们会焦虑、恐惧,手足无措,心烦意乱,甚至会控制不住地跟家人发生争吵和矛盾。
阶段二:防御期
这个期间人们会用一种本能的原始方式进行自我防御,这种方式很有可能是不理性的,比如家长去超市疯狂囤购一些生活必需品,比如孩子不听课,不上线,不做作业,只打游戏。
阶段三:解决期
前两个阶段人们的心理处于失衡状态,从这一阶段开始,心理逐渐回归到一个平衡状态,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些更高级、更理性、更人文、更经济的解决方式来应对危机。
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,也会开始想一些办法,配合老师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居家学习,当我们的亲子关系或者夫妻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,我们也会冷静下来思考,这个问题是由什么造成的,如何去解决。
阶段四:成长期
疫情就像一个放大镜,把我们日常生活的小事在一个空间内不断放大,从而产生矛盾,进而爆发,最后解决。
在这期间,不管是老师、学校,还是家长、孩子,彼此通过不断的反思,不断的调整,身心都获得了成长。
首先用两步法来理解压力。

第一步:看压力情境是否与我有关。
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。
你是否听过或说过这样的话:“我家孩子学习就是为家长学的,他自己根本就不学,一点主动性都没有。”
但是让我们反求诸己,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是自己产生的吗?还是家长会无意识地给孩子传达出“学习是为家长而学”的理念呢?
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,平时关于课后作业,是孩子主动跟你讲,还是说你已经给孩子安排好了呢?
“今天你下课后的安排是这个样子,你的作业应该先做这个,再做那个。”
如果从孩子一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,家长就开始过度干预,孩子慢慢就会觉得做作业就是你的事,你要帮我记作业,你要帮我检查作业,你要帮我收拾书包,如果我考试考不好了,那是因为你没有帮我复习好,跟我无关。
家长一直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,而不是孩子的事情,很早就剥夺了孩子很多自主的权利,那么只会让自己觉得压力越来越大,与孩子越来越远。
第二步:看压力是否构成威胁。
同理,再举个例子。
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被老师批评,考试没有考好,这些就已经成为了威胁的话,那么这件事情不管是对于孩子,还是家长,都构成了一个很大的压力体验。
在学习、生活中,压力会不断地伴随着孩子成长,但是我们是否能够在孩子未成年前,跟他一起把压力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?我们的格局是否够大?我们是否会用一个发展的视角,看待孩子目前尚存在的一些问题?
如果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讲,这个挫折是成长的机会,并没有那么严重和可怕,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压力情境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,让孩子的内心压力得以缓解,面对挫折、挑战时也可以正视。
3、家长如何缓解焦虑、平复情绪?
疫情之下,孩子也好,家长也好,都有或多或少的压力。
最近在网上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叫做“中产焦虑”。
父母们人到中年,既要工作,又要顾家,压力好大。
看见别的孩子学了一个才艺,拿了一个奖,于是开始给自己的孩子报辅导班,托关系,只为拿到好资源。本身家庭不是特别富有,在孩子身上投资的钱不少,但是很少看见效果,孩子还非常抵抗,父母整个人开始变得很焦虑。
但是我们不妨松两口气,来试图走进孩子们的内心。
可能孩子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高级补习班,不是什么才艺大比拼。
他最需要的是当他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,你也可以拿一本书在旁边安静地陪着他;
他最需要的是当他觉得心情烦躁,当他因为考试失利而没有勇气再继续学下去的时候,你能够在旁边说:“没关系孩子,我们慢慢来,一定可以的。”
孩子们需求既多又少,看似很难实现,实则可以轻松完成。
我们变成一个稳定的、会共情的、有很好的情商的父母,这个就足够了。
不需要有那么大的能力,不需要花那么多的资源,我们也可以把养孩子这件事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。

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孩子又何尝不想让父母成为自己的希望和骄傲呢?父母好好学习,孩子天天向上。父母不去焦虑,孩子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压力?
即使复学后孩子出现一段时间的不适应,甚至厌学、退学,父母们更不要去落井下石说:“我早就跟你说,让你在疫情的时候别玩手机,好好上课,你看你不听我的,现在落了这么多功课了吧。”
这必然会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,我们不妨试一下Stand in others’ shoes,穿上孩子的鞋子,和孩子站在一起,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,共同梳理知识点,即使不能解决功课上的难题,父母的陪伴就是希望。
假如你有一只兔子,你希望训练这只兔子的跳跃能力,碰巧你手边有一根胡萝卜,你觉得把胡萝卜拴在哪里,会让兔子的跳跃能力更强呢?
直接放在嘴里?当然不可以,因为不需要跳,就能咬到胡萝卜。
很多家长会去骂这只兔子,你怎么这么笨,怎么不会跳!可是你从来就没有给它跳的权利,一直都恨不得把这胡萝卜嚼了再喂它。
那放到电线杆上可以吗?当然也不可以,因为太高了,跳两下够不到,就放弃了。
孩子们又何尝不是一只兔子呢?
父母期待太低,孩子开始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。
父母期待太高,孩子努力过后,达不到要求,开始变得无力,焦虑值开始加大,甚至会放弃。
那么,这根胡萝卜放在哪里最合适呢?
答案是:放在兔子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高度,是最合适的。
这就迎来了我们最后一个知识点:最近发展区。
通过调整最接近孩子成长空间的期待值,让孩子一步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。
最后,送给大家一首阳明先生写的诗。

这首诗告诉我们跳出自己的格局,用积极的、长期的、面向未来的视角面对当下的新冠疫情。虽然疫情放大了我们的焦虑、恐惧,甚至弱点,但是它也放大了亲情、友情、爱情和希望。
在这场疫情中,我们看到了逆行者的无畏,看到了政府的关怀,看到了社会的付出,看到了孩子的内心。
做好防护,出门戴口罩,回家多沟通,和家人心与心的链接,就从当下开始!
文章转自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
